曾有一個五金零件廠說他們導入BI以後,良率反而變低了。進一步了解原委,才知道導入BI前,生產管制有的走製令有的走製程,製表人員常常各算各的,最後才拼湊出一個不會被罵的數字,導致老闆一直無法看到確實的報廢率。直到導入BI,公司才有能力正視良率過低的問題,現在不但可以分辨哪個製程所產出的不良品比較多,還可以篩濾出影響良率的因素,如不良品皆集中於某些產品?或多出自於製造的那個時段?進一步了解是否是產品設計不良、或是生產過程出問題,確認癥結所在,才能對症下藥、追蹤改善。
成本則是影響利潤的關鍵,利用人工統計易造成結帳落後,延誤檢討成本正確性之最佳時機,如計算有誤差,將導致「賣得越多,賠得越多」,得不償失;某精密零件客戶導入BI前,只能憑經驗質疑成本過高,卻無法快速驗證數字,導入BI後,以內控預警監控報工狀況、作為成本結算前的檢查,維度可直接將供應商與生產線費用交叉比對,最後再以系統自動列出成本異常的產品,做好例外管理,避免成本誤算影響銷售、產線與採購的相關決策。
當今產業競爭最激烈的一環是交期,除了來自企業上下游的各種壓力,製造業內的生產設備,在功能上也是各自獨立的系統,大多得面對不同專業的窗口,加上採購與訂單各有各的負責人,一旦需要協同作業時,若拿到的是片面不完整的資訊,容易造成嚴重的誤差與缺口,最令人擔憂的,是作業層的互踢皮球、權責不清,讓決策者難以看到問題的全貌,一封不清不楚的郵件,一通含糊了事的電話,便有可能讓一張訂單無法準時出貨,更不必說找到造成滯礙的關鍵了。
知名鍍膜大廠在導入BI前,跨部門溝通時總會受限於手工修改過的二手資訊,現在無論是業務、生管、品保、採購、會計與總經理室的成員,都能利用BI檢視權限內的產銷狀況,系統也會主動發送週期性報表供組織檢核改善,該公司高層表示:「有數字的輔助,職權歸屬更清楚,大家做事也會更謹慎,品質與交期都因為有報表的幫助得到聚焦,而有亮麗的表現。」
透過商業智慧彌補產銷間的斷層,可快速監控影響產品、良率、成本、準交的原因,杜絕企業間假消息引發的滯礙,並能從事前預警、事中控制、事後監控三管齊下,讓決策層快速修正缺口,達到營運效能極大化之目標。
透過系統主動發送遲交預警,報憂不報喜,節省管理時間:
藉由指標樹監控影響準交的各個指標,進一步以明細深掘造成缺口的原因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