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入效益:
1. 在導入BI前,該公司成本分析需要資訊部門與財務人員合作產出,當決策高層想知道最新營收或毛利狀況時,得調動人力製作報表,除了費時費力,當窗口異動時,也容易發生公式錯誤或資訊落差等狀況,造成分析失準。
導入BI後,每個月自動將營收與毛利報表寄送至相關職能者的信箱,更能保證資訊的品質與公式權威性,真正實現營收毛利即時看的理想。
2. 以往有負毛利與低毛利的情形發生,通常都是事態嚴重時才被發覺,事後必須仰賴財務人員在各種採購單或報價單中發掘異常品項,亡羊補牢,但很難保證不再發生同樣的失誤。
導入BI後可依靠系統判定負毛利情形,自動發送警訊給相關人員,或在報價流程中即時防止低毛利或負毛利的狀況發生。
3. 成本的計算過程繁複,需仰賴專業財務人員一一核對單位跟公式,BI中任何計算公式與資訊都已經過認證,能讓使用者立即掌握材料、人工、製費與加工各種面向的成本。
4. 相較於標準成本,波動成本更是難掌握,BI原本就有時間趨勢上的分析優勢,可輕鬆觀察半年內料、工、費的波動,協助財務人員洞燭先機。
5.傳統報表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向下分析,BI報表由底層資料匯總而成,自然可以向下深掘,所有異常皆能經由超連結串聯至關鍵明細單據,直接找出問題癥結。
強化成本分析外,BI同時也解決該案例在經營管理上難以革除的沉痾,例如以往月會看的管報,不但主題不明且無暇驗證,從繁複的數據中不易找到問題、更不必說解決問題了,經使用者與鼎新顧問討論之後,梳理出管理重點,再重新設計報表內容,現在拿到的數字有共識、值得信賴,更方便不同部門間的溝通與管理。原本難針對各職能深入的管理條目,也因為BI可以從材料、人工、製費、加工等維度細化成本管理,強化了職能績效。最後是原本耗時的資料撈取,BI打破程式語言的門檻,讓一般使用者也能彈性拉出自己需要的報表,查詢資料不求人,更即時取得營運所需數據。
註:本篇為上篇,下篇將針對毛利率控制(負毛利、低毛利)與成本波動率(產品特性)之優化,做更詳盡的案例解說。
|